AI“整容”视频被曝光,YouTube辩称:只是帮你“美颜”
近日,YouTube被曝在未告知用户、也未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对平台上的视频内容进行了人工智能(AI)技术处理,引发广泛争议。多位知名创作者指出,其视频中的人物形象被自动调整,包括皮肤质感、衣物细节甚至五官轮廓都出现了不自然的“优化”效果。YouTube方面回应称,此举仅为提升视频清晰度,属于“传统机器学习”范畴的影像增强,类似于智能手机内置的美颜与画质增强功能。然而,不少用户和专家质疑其操作透明度及伦理边界,认为平台擅自修改内容可能损害创作者表达的真实性,并影响公众对数字内容的信任。
据报道,音乐类YouTuber瑞克·比托(Rick Beato)率先察觉到异样。他在近期发布的视频中注意到自己的头发、皮肤状态出现不真实的锐化与平滑处理效果。比托拥有超过五百万订阅者,发布内容以专业音乐解析为主,对影像的真实性有较高要求。他表示,尽管改动极其细微,但整体观感已带有明显的人工智能生成痕迹,令人不适。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另一位创作者瑞特·舒尔(Rhett Shull)身上。舒尔专门制作音乐器材评测与演奏内容,他在自查视频时也发现了影像被过度处理的问题,并在频道发布相关讨论视频,短时间内获得数十万次观看。舒尔强调,若平台希望提供画质增强服务,应征得创作者明确同意,而非擅自添加效果,否则不仅扭曲了创作者的本意,也可能破坏其与观众之间长期建立的信任关系。
YouTube编辑与创作者联络负责人雷内·里奇(Rene Ritchie)在社交平台X上发表声明回应,承认平台正在对YouTube Shorts中的“少量视频”进行技术测试,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实现去模糊、降噪和清晰度提升。他辩称这类处理与智能手机常见的影像增强功能类似,并强调其目的是优化用户体验。
然而,不少技术伦理专家对此提出批评。匹兹堡大学迪特里希反虚假信息研究主席塞缪尔·伍利(Samuel Woolley)指出,智能手机的影像处理功能通常可由用户自主选择开启或关闭,而YouTube是在未经内容创作者许可的前提下擅自修改并公开发布,这与用户可控的设备内置功能存在本质区别。伍利进一步表示,YouTube使用“传统机器学习”这一术语,可能是在有意淡化其使用了人工智能的事实,以避免引发公众对生成式AI滥用问题的担忧。
尽管YouTube试图区分“传统机器学习”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技术路径上的差异,伍利认为这类区分在伦理层面并无实际意义。问题的核心在于,平台是否拥有对用户原创内容进行二次编辑的权利,尤其在未作出充分告知的情况下。此类操作不仅涉及技术实现方式,更关乎数字时代中真实性、透明性与信任机制的重构。
目前,YouTube表示将继续收集用户反馈,以评估是否及如何推进这类影像增强功能。然而,创作者和倡导团体普遍呼吁,平台应提高处理流程的透明度,建立明确的同意机制,保障创作者对其内容最终呈现形式的控制权。在人工智能日益渗透数字内容生产的当下,如何在技术创新与伦理约束之间取得平衡,已成为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本文来源于极客网,原文链接: https://www.fromgeek.com/ai/701476.html
本网站的所有内容仅供参考,网站的信息来源包括原创、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我们会尽力确保提供的信息准确可靠,但不保证相关资料的准确性或可靠性。在使用这些内容前,请务必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行决定的行为承担责任。如果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上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沟通相关文章并沟通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