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欧商业评论》发表的一篇题为《“人均7个月就走”,工龄争议背后,藏着字节跳动哪些组织秘密》的文章引发关注。该文称抖音员工平均在职时间仅7个月,并围绕这一数据展开对字节跳动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的讨论。8月26日,抖音集团副总裁李亮通过个人微博公开回应,指出该文存在大量事实性错误,并质疑其内容为AI生成,所谓“人均7个月离职”更是毫无根据的谣言。

李亮在回应中逐条反驳了文章中的关键论述。他指出,文章中提到“抖音在2016年春节计划上线拜年特效,因跨部门协调延迟而错失窗口”,这一说法与事实严重不符。抖音实际于2016年9月才正式上线,2016年春节期间根本不存在抖音产品,更谈不上推出春节特效。此外,李亮明确表示,抖音在历次春节营销活动中从未出现因内部协调问题导致计划延误的情况。

文章另一引发争议的点是关于“字节将全球业务拆分为217个‘创业单元’”的描述。李亮指出,这一说法完全不符合公司实际情况。若按文中所述每个单元不超过150人计算,字节跳动员工总数将不超过3.2万人,而实际上公司员工规模远大于这一数字。此外,文中提到的“35%内外部流动率”“项目存活率需大于45%”等具体数据,李亮也表示均属虚构,缺乏任何事实依据。

更值得注意的是,李亮在回应中多次强调该文存在“明显的AI幻觉”,并质疑其真正作者并非人类。他指出,这位署名的“特约作者”在《中欧商业评论》上还发表了多篇主题相似、风格雷同的文章,涉及多家企业,其内容真实性存疑。李亮建议,媒体机构应当对AI生成内容进行明确标识,避免误导读者,保护公众的知情权。

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企业对外界不实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也引发了更广泛的讨论: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内容创作的真实性与责任归属应如何界定?当AI能够批量生成看似专业实则漏洞百出的内容时,媒体平台又应如何履行内容审核的责任?

《中欧商业评论》作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商业媒体,其内容质量与事实核查机制受到质疑。尽管目前该平台尚未对李亮的指责作出正式回应,但此事已引起业内对媒体伦理、技术滥用与信息真实性问题的关注。

另一方面,抖音作为字节跳动旗下的重要产品,其企业文化与员工管理制度一直是行业关注焦点。李亮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外界因不实信息产生的误解,但也反映出企业在面对虚假信息时的两难处境:不回应可能导致谣言扩散,回应则可能反而扩大不实信息的传播范围。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一事件凸显了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内容生产的同时,如何防范技术滥用、维护信息环境真实性的重要性。无论是企业、媒体还是读者,都需对信息来源保持更高的警惕性,共同推动建立更透明、负责任的信息生态。

技术的进步不应成为真实性的敌人,而应成为提升内容质量与效率的工具。只有在事实与诚信的基础上,公众讨论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洞见。

本文来源于极客网,原文链接: https://www.fromgeek.com/latest/701502.html

分类: 暂无分类 标签: 暂无标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