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AI标识上线:真假内容,谁来买单?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内容创作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也带来了信息真实性与来源可信度的挑战。2025年9月1日,抖音正式试行AI内容标识功能,旨在通过技术手段协助用户辨别AI生成内容,维护平台生态健康。这一举措引发行业关注:在AIGC时代,真假内容的辨别责任应当由谁承担?

抖音此次标识功能的推出,是基于多项法律法规及平台规则的要求,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平台通过两项核心功能实现AI内容管理:一是显式标识功能,允许创作者主动声明内容由AI生成;二是隐式标识功能,通过元数据读写技术为内容溯源提供支持。

根据抖音的规则,创作者在发布AI内容时需主动使用平台提供的标识功能进行打标。若未主动标识,平台将通过技术检测对疑似AI内容添加提示标识。同时,对于含有元数据隐式标识的内容,抖音也会补充显式标识,提醒用户谨慎甄别。此外,平台将在所有AI内容的元数据中写入传播要素信息,以实现全链路管理。

这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平台在AIGC治理中的主动作为,但也引发了关于责任分配的讨论。从技术层面看,AI内容的生成涉及多个环节:AIGC技术服务提供者需在元数据中添加隐式标识,创作者需主动声明,平台则需通过检测与核验机制完善标识管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每一环节都可能存在漏洞。例如,若创作者未主动标识,而平台技术检测未能及时识别,用户仍可能受到误导。

从用户角度而言,标识功能为其提供了辨别真伪的工具,但信息的最终甄别责任仍在一定程度上落到了用户自身。抖音在常见问题解答中明确表示,使用AIGC技术辅助创作本身不违反平台规则,但禁止利用该技术生成虚假、侵权或低俗内容。这表明,平台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试图通过规则遏制其滥用。

然而,标识系统的有效性仍面临挑战。一方面,隐式标识作为技术溯源手段,对普通用户不可见,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事后追责而非实时辨别。另一方面,显式标识依赖创作者的诚信与平台的检测能力,若任一环节失效,标识系统可能无法完全实现其初衷。

此外,AIGC技术的迭代速度远超规则更新周期。抖音表示将根据法律法规与技术发展持续优化治理措施,但如何在不抑制创新的前提下确保内容真实性,仍是平台需要长期平衡的课题。

总体而言,抖音AI标识的上线是平台在AIGC治理领域的重要尝试,其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内容透明度的做法值得肯定。然而,真假内容的辨别并非单一主体的责任,而需创作者、平台与用户共同参与。AIGC技术服务提供者需确保标识技术的合规性,创作者应主动履行标识义务,平台需加强检测与监管,用户也需提升媒介素养以谨慎甄别信息。只有在多方协同下,AIGC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内容生态,而非成为信息混乱的源头。

(注:本文在资料搜集、框架搭建及部分段落初稿撰写阶段使用了 AI 工具,最终内容经人类编辑核实事实、调整逻辑、优化表达后完成。)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本文来源于极客网,原文链接: https://www.fromgeek.com/ai/702100.html

分类: 暂无分类 标签: 暂无标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