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音乐人签约唱片公司:零乐器零演唱,照样发歌
近日,英国音乐创作者 Oliver McCann 以艺名 imoluer 与独立唱片公司 Hallwood Media 签约,成为全球首位正式签约唱片公司的“AI 音乐人”。这一事件引发了音乐产业和科技领域的广泛关注,也标志着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与商业化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现年 37 岁的 McCann 本职是一名视觉设计师,并无任何音乐背景,既不会演唱,也不具备乐器演奏能力。他最初使用 Suno、Udio 等 AI 歌曲生成工具,将自己创作的歌词转化为完整音乐作品,风格涵盖独立流行、乡村说唱和电子音乐。通过 AI 工具,McCann 实现了从创意到成品的快速转化,其作品最终获得了唱片公司的认可。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根据音乐流媒体平台 Deezer 披露的数据,目前该平台每日上传的音乐中,约有 18% 完全由 AI 生成。然而,这些作品的播放量普遍偏低,受众接受度仍有待提升。主流平台如 Spotify 则对 AI 生成音乐的相关数据保持谨慎,未对外公开具体信息,反映出行业对这类内容仍持观望态度。
AI 生成音乐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版权问题的挑战。去年,华纳音乐、索尼音乐和环球音乐这三大唱片巨头对 Suno 和 Udio 等 AI 音乐生成平台提出版权诉讼,指控其利用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进行模型训练。今年六月,相关方已展开谈判,旨在就 AI 生成音乐的利益分配机制达成共识。目前,AI 音乐仍处于“版权真空”状态,缺乏明确的法律框架和行业规范。
从技术角度看,AI 音乐生成工具基于深度学习与生成对抗网络(GAN)等模型,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文本或旋律片段自动生成编曲、人声及混音。这类工具大幅降低了音乐制作的门槛,使非专业创作者也能参与内容生产。然而,其艺术原创性、情感表达及版权归属问题仍是争议焦点。
行业专家指出,AI 音乐的发展不仅关乎技术实现,更涉及音乐产业生态的重构。唱片公司正在积极探索与 AI 创作者的合作模式,以期在内容创新与商业回报之间取得平衡。未来,随着版权协议的逐步完善和听众接受度的提高,AI 生成音乐有望进一步融入主流市场。
总体而言,Oliver McCann 的案例是 AI 在音乐领域应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既展示了技术赋能创作的潜力,也凸显出当前行业在版权、质量与商业化方面所面临的挑战。AI 音乐能否真正走向成熟,仍需法律、技术与市场三方面的协同推进。
(注:本文在资料搜集、框架搭建及部分段落初稿撰写阶段使用了 AI 工具,最终内容经人类编辑核实事实、调整逻辑、优化表达后完成。)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本文来源于极客网,原文链接: https://www.fromgeek.com/ai/702101.html
本网站的所有内容仅供参考,网站的信息来源包括原创、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我们会尽力确保提供的信息准确可靠,但不保证相关资料的准确性或可靠性。在使用这些内容前,请务必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行决定的行为承担责任。如果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上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沟通相关文章并沟通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