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医疗:名医分身有术,技术辅助而非取代
在科技与医疗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辅助力量。2025年外滩大会上,蚂蚁集团CEO韩歆毅等业界代表围绕大模型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展开讨论,明确提出AI在医疗中的角色应是“医生的助手”,而非替代者。这一观点反映了当前技术发展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理性平衡。
医疗健康领域具有高度专业性和强伦理约束,通用人工智能模型虽在自然语言处理和多任务学习中表现优异,但在面对复杂医学场景时仍存在明显局限。韩歆毅指出,专业能力是垂类模型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医学决策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模型必须做到精准、可靠、可解释,而这正是通用大模型短期内难以达到的。专业模型通过持续学习和垂直数据积累,能够形成深度认知能力,进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可信赖的健康管理建议。
在实际应用中,AI已被用于赋能多学科会诊(MDT)、辅助诊断、合理用药推荐等场景。蚂蚁集团推出的AI健康管家AQ已连接全国超5000家医院、近100万医生,并协助超过300位名医打造“AI分身”。这类应用不仅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使优质医疗服务能够更广泛地覆盖基层和偏远地区。通过AI技术,名医能够将部分常规咨询、健康监测和初步评估工作交由系统完成,从而更专注于疑难重症的治疗和科研工作。这种人机协作的模式,正在逐步实现“名医分身有术”的理想状态。
然而,AI在医疗领域的落地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数据质量、幻觉抑制和医学伦理。高质量医学数据的获取与标注成本极高,一条训练数据可能需要上百美元,且必须由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上的专家参与审核,以保证其准确性与权威性。在模型幻觉控制方面,关键在于实现“抑幻而不降能”——即在尽量减少错误输出的同时,不削弱系统的服务能力。最复杂的则是医学伦理问题,包括责任界定、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等,需要医疗机构、科技企业、法律界及伦理委员会共同推动相关规范的建立。
尽管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巨大,蚂蚁集团表示在未来几年将更专注于攻克技术难题而非急于商业化。只有当AI系统具备高度专业性和可信度时,用户才会真正接纳并依赖此类服务。目前来看,AI在医疗领域的发展路径已经清晰:它不是要取代医生,而是通过增强医生的能力、扩大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逐步成为人类健康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未来,随着算法不断优化、数据积累日益丰富,以及伦理框架逐步完善,AI有望在预防医学、精准诊疗、慢病管理等更多环节发挥更大价值。而这一切的核心,仍在于实现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的健康。
(注:本文在资料搜集、框架搭建及部分段落初稿撰写阶段使用了 AI 工具,最终内容经人类编辑核实事实、调整逻辑、优化表达后完成。)
本文来源于极客网,原文链接: https://www.fromgeek.com/latest/703292.html
本网站的所有内容仅供参考,网站的信息来源包括原创、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我们会尽力确保提供的信息准确可靠,但不保证相关资料的准确性或可靠性。在使用这些内容前,请务必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行决定的行为承担责任。如果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上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沟通相关文章并沟通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