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锋《自然》封面论文回应DeepSeek-R1质疑,学术争议迎来新进展
梁文锋《自然》封面论文回应DeepSeek-R1质疑,学术争议迎来新进展
近日,由DeepSeek团队共同完成、梁文锋担任通讯作者的DeepSeek-R1推理模型研究论文登上国际权威期刊《自然》(Nature)封面,标志着该模型成为全球首个经过同行评审的主流大语言模型。这一进展不仅是对模型技术价值的认可,也为围绕其训练方法和数据来源的学术争议提供了正式回应。
论文在《自然》杂志的发表,与今年1月未经同行评审的初版相比有显著差异。新版论文披露了更多模型训练细节,并针对此前公众和学术界对模型是否使用OpenAI模型进行蒸馏的质疑作出了明确解释。在同行评审过程中,DeepSeek团队指出,DeepSeek-R1的基座模型DeepSeek-V3 Base所使用的数据全部来自互联网,尽管可能包含GPT-4生成的内容,但团队强调这并非有意为之。此外,该模型未引入在合成数据集上进行大规模监督蒸馏的“冷却”阶段,进一步澄清了其训练过程的独立性。
数据时间节点也成为论证无意蒸馏的关键依据。DeepSeek-V3-Base的数据截止时间为2024年7月,而当时尚未发布任何公开的先进推理模型,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模型无意中借鉴现有推理模型输出的可能性。
除了对技术争议的回应,DeepSeek团队还为DeepSeek-R1补充了一份全面的安全报告,对其安全性进行了系统评估。报告显示,该模型在多项安全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大多数指标上超过了Claude-3.7-Sonnet、GPT-4o等前沿模型。团队在服务部署中引入了外部风险控制系统,不仅能基于关键词匹配识别不安全对话,还利用DeepSeek-V3进行风险审查,以判断是否应当拒绝响应用户请求。DeepSeek建议开发者在实际应用中也部署类似机制,以增强模型使用的安全性。
尽管开源版本的安全性略低于配备外部风险控制系统的版本,但其仍具备中等水平的安全保障,显示出团队在模型可用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考量。
《自然》杂志在公布这一研究成果时特别强调,目前几乎所有主流大模型尚未经过独立的同行评审,而DeepSeek-R1的成功发表填补了这一空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普及,模型厂商未经验证的宣传可能对社会带来潜在风险。依靠独立研究人员进行的同行评审,被认为是抑制AI领域过度炒作、增强技术透明度的有效途径。
DeepSeek-R1的研究成果通过顶级学术期刊的评审与发表,不仅是对其技术实力的认可,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这一进展有望推动更多大模型团队接受同行评审,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研究的可靠性与公信力。
学术界普遍认为,此次论文的发表为大语言模型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后续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了范例。尽管技术讨论仍可能继续,但通过学术渠道的正式回应无疑为争议的理性化解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本文在资料搜集、框架搭建及部分段落初稿撰写阶段使用了 AI 工具,最终内容经人类编辑核实事实、调整逻辑、优化表达后完成。)
本文来源于极客网,原文链接: https://www.fromgeek.com/latest/704102.html
本网站的所有内容仅供参考,网站的信息来源包括原创、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我们会尽力确保提供的信息准确可靠,但不保证相关资料的准确性或可靠性。在使用这些内容前,请务必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行决定的行为承担责任。如果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上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沟通相关文章并沟通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